我听说那些附庸风雅的人,最后大多也都变得真正风雅,所以我要做一个附庸风雅的俗人。
“那些附庸风雅的人,最后大多也都变得真正风雅”这句话我是在《圆桌派》中听说的,听到这句话后自己突然意识到也许多去读点文学类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说起附庸风雅这件事,我高中毕业后好像就开始在做了,当时觉得自己都高中毕业了,然而中国四大名著中除了《西游记》之外自己竟然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于是就利用假期的时间来接触一下。但是又觉得看书太麻烦了,就只看了一下电视剧,最开始看的是《三国演义》,看之前一直听说过曹操很奸诈,而刘备很忠厚,看过之后发现原来刘备的城府也丝毫不亚于曹操,不然也不可能由一个做草鞋的变成蜀国的创始人。
早在几年前,我完全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读完《红楼梦》的前80章,至于后40章因为不是曹雪芹写的,据说续写和原作有较大出入,暂时也就不打算读了。对于《红楼梦》最初的印象可能是在 8 年级的时候,当时语文课本中有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一文,当时老师给我们讲文中描写人是多么的栩栩如生,比如描写林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描写王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又讲到《红楼梦》的作者对于建筑、中医、绘画是多么的精通。但是当时并没在意这些。
《红楼梦》的电视剧我是在大三的寒假看的,当时一边看电视剧,一边看书上的描写,不得不说电视剧对原著的还原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总是感觉这个电视剧情节太不连续了,后来看书才知道因为《红楼梦》的篇幅太大了,所以电视剧中删去了很多细节。而我之前又常常觉得,如果一个作品想要足够深刻,要么去描写富贵人家的骄奢淫逸,和鲁迅一样用最犀利的文笔去批判社会,要么像甄嬛传一样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批判人心的险恶。而这些我在电视剧的前部分都没有找到,不得不说《红楼梦》表现的真是太含蓄了。在小说前半部分中的关于性的描写可能也只有“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这一句。
老梁说如果曹雪芹只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拿出来也足够称得上是清朝第一诗人。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这些较为人熟知的话皆是出自《红楼梦》,读起来都是极美的。又如贾雨村评价宝玉“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作者写描写宝玉的诗: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但是看完电视剧后我还是有点搞不懂它为什么被称作四大名著之首,书也只读了十四章就不读了,因为实在看不懂。直到一次去西安去看大雁塔时,突然听到有一群人在唱戏,出于好奇就过去听了一下。感觉唱的哀婉,查了一下歌词,那帮老头老太唱的正是《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和《枉凝眉》。当时我就想,这部小说是有多大的魅力才能让他们如此痴迷,让一群“红迷”在这里一边演奏一边合唱。于是自己又搜《葬花吟》这首歌,据说作曲人为了给《红楼梦》作曲用了4、5年的时间,在作曲过程中也时常被感动到落泪。《葬花吟》一曲中一上来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结尾处唱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作曲者说这哪里是对落花的感叹啊,明明是感叹一个女子的一生!从此我萌生了重读《红楼梦》的想法。
于是我趁毕业后暑假在上海坐地铁的间隙来读《红楼梦》,一边读一边看一些解读。有人说《红楼梦》就像是作者精心构建的一个精神世界,他极其详细的描绘这里的点点滴滴,甚至是人的衣着和饮食,然后又看着这些一步步走向灭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像甄士隐对《好了歌》做的批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的开篇也很有趣,像是一个神话故事。贾宝玉的前世是女娲补天时唯一一块没有用到的石头,因为想要来人世体验一番,便下凡为人。而林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因为受过贾宝玉的灌溉之情,所以也下世为人,用她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的恩情。所以贾宝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简直情话技能满级。作者还自嘲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讲真,敢于说自己写的是“荒唐言”的作者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小说的文学性也十分强,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一说假语存焉)的写作手法,而甄士隐和贾雨村正好是书中的两个角色。类似的谐音还有很多,比如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本意为“应怜”,应该怜惜之意,而英莲因为奴才霍启(祸起)的疏忽而被拐走。作者在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写到了对各人命运的预言。比如第五章就描写了宝玉在梦中见到了自己家族重要女性的结局,每个人都有一个判词,但是读到此处时,事情还尚未发生,所以经常会觉得不知所云。比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描写的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又如子系中山狼
一句不仅有他是中山狼的意思,而且“子系”两字加起来就是繁体的“孙”字,暗示了迎春嫁给孙绍祖后的悲惨生活。甚至每个人所写的诗词和灯谜中也暗示了她们各自的结局。
电视剧中我最不理解的一点就是宝玉,总感觉他和他的仆人、丫头都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更像是打打闹闹的朋友,甚至下面的人犯了错宝玉都会主动背锅。而这个宝玉又总是喜欢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你说他是好色之徒吗?但是他好像又没做过什么。直到最近听完“蒋勋讲红楼梦”的音频我才明白,也许宝玉是一个不想长的少年,也许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长大之后就变得男女授受不亲了。也许作者对《红楼梦》中里面的人物都有特殊的悲悯,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为了得到一个女子就把人家的未婚夫打死,但是他真的可恶吗?还是被父母宠溺坏了,任何他想得到的东西就不顾一切的设法得到。暗恋王熙凤的贾瑞虽然出身一般,还经常被冷落,但他喜欢一个不该喜欢的人就真的罪该至死吗?领悟到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的香菱难道不比只知桂花香的夏金桂的人生更有价值吗?
之前一直以为宝玉和黛玉是相互爱慕的关系,但是现在更觉得两人是难得的知己。宝玉在挨打之后,宝玉让人给黛玉送了两块旧手帕,黛玉一开始以为是新手怕不肯要,听说是旧的才肯收下。我当时读的时候很不解,后来才知道宝玉原来是怕黛玉伤心,特意送手帕让她拭泪。又如宝玉跑去乡下的道观去祭奠投井死亡的金釧回来后,黛玉虽然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但是说道“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我不禁感叹,一生能有这样一位知己也足够了。
也经常会见人讨论是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林黛玉敢爱敢恨,从不掩饰自己对别人的情感,但是比较敏感多心,所以往往会得罪人;相反,薛宝钗就显得懂事的多,常为他人考虑,帮助别人也很大方,当宝钗生日贾母让她选食物和戏曲时她都是揣摩贾母所喜爱的来选的。但是后者的性格就真的好,前者就真的坏吗?至少,作者在书中没有明确的写出宝钗的温柔体贴是真心还是假意。不过我想,像黛玉一样的人往往更加坦荡,而像宝钗一样的人心里想的什么可能很难揣测,就像王熙凤评价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就像很多人一样可能曾经敏感多心,也想要黛玉一样敢爱敢恨,但是往往用言语伤了最亲密的人,也就学乖了,想变成和宝钗一样不会伤害别人的人。
零零碎碎说了这么多,一方面是炫耀自己读过了《红楼梦》(果然越是炫耀什么就越缺少什么),另一方面的确是很喜欢这部小说。希望自己在40、50岁后能够再读一遍,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 本文作者: 俎志昂
- 本文链接: zuzhiang.cn/2019/09/16/hlm/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Apache License 2.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